发布时间:2025-04-05 07:48:32 来源:每日更新网 作者:悠然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齐白石画画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齐白石的绘画艺术与传统文人画相比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感但同时又具有传统文人绘画的构成机制,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可以说是以传统文人画的构成机制去展现它独有的平民情感,平民情感与文人绘画构成机制同时又是和谐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失去其中任何一方或者对其一方的任何偏颇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不能全面地认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齐白石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从牧童到木匠他一直生活在平民之中,早年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方式经历都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客观环境造就了他平民情感的产生,并且形成为一种稳固性的情感,而决定他一生个别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过程。对生活需求的行为方式客观上促使某种情感的确立,最终成为某一个体自己所独有的情感世界。我们并不否认他自幼酷爱读书与文艺“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的绘画之途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绘画动机就不仅仅是热爱,而是借助绘画这一特殊形式去改善他的工作方式与生活状况。▲齐白石作品《螃蟹》·(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这就是卖画--齐白石从不掩饰这一行为,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这似乎是那个时代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一行为过程却对齐白石的情感构成与绘画构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齐白石对此要求是迫切的--客观上也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他不可能像一般优雅闲适的文人去从容地对待书画之道,在这种迫切要求的情形之下,画艺之道的价值作用便与他的生活需求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齐白石15岁学木匠技艺是为了能够帮助父母解脱家庭生活的窘境,而以后他又改学雕花木匠,除去他身体缘故外,雕花木匠从社会地位到收人报酬都比粗木匠要高。这期间他见到《芥子园画谱》并借到手而勾影下来,从此使他的绘画初步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范本,但这时他学习绘画的目的并不在绘画自身的价值之中,而主要作用是服务于他的雕花技艺,“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花样既推陈出新,不是死板板的老一套,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相匀称的毛病了。”(《白石老人自述》)直至后来齐白石的“画在乡里出了点名,来请我画的,大部分是神像功对,每一堂功对,少则四幅,多的有到二十幅的。画的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阎王、龙王、灵官、雷公、电母、雨师风伯、牛头、马面和四大金刚、哼哈二将之类,这些位神仙圣佛,谁都没有见过他们的本来面目。我原是不喜欢画的,因为画成了一幅,他们送我一千来个钱,合银元块把钱,在那时的价码,不算少了,我为了挣钱吃饭,又却不过乡亲的面子,只好答应下来,以意为之。”不喜画又不得不画,以意为之是有一定限度的,显然这是矛盾的,这与绘画艺术实现人的精神需求目的相背离,这也与他艺术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所进行的卖画行为在主观情态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绘画艺术的商品价值是在作品生成之后,社会对个体创造劳动的价值承认,这与画家创作之前为商品交换目的而运作的作品不同。▲齐白石作品《贝叶草虫》·(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虽然两者都可以成为商品,但前者是主体精神意向下的创造,其创作过程是自我精神实现的过程,而后者则是牺牲自我精神需求而单纯迎合客户需求,以他人的审美趣味为准则的制作行为这是两种情态下的两种概念行为),包括他初始拜胡自学艺“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想起了家里的光景决不能像在胡家认识的一般朋友的脑无牵挂。干雕花手艺,本是很费事的,每一件总得雕上好多日子,把身子困住了,别的事就不能再做。画画却不一定有什么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有闲暇就画,没闲暇就罢,画起来,也比雕花省事得多。就觉得沁园所说的'卖画养家’这句话,确实是既方便,又实惠。”“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而且还省事,因此,我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几次选择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就是画画更容易,更实惠换钱吃饭。我们不能说卖画行为决定了齐白石平民情感的产生,但是,这一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他的平民情感构成起到一种潜在的催化作用。既然是卖画首先,齐白石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他卖画的对象,大多都是普通百姓或是乡里绅士,为了适合这些人的审美趣味,他绘画的内容仅限于民间传说、神像功对以及他们日常常见的事物,就他自己此时所知所见限于此,而他的买主也限于此,因此,他画的各种物象形态首先要让他们理解和看得懂,也就是说要以平民的情感准则来画各种物象,这时的齐白石本身也是一个平民,他也就最懂得普通百姓的审美趋向,通过卖画这一契机,客观上促使他与平民的生活情感需求得以相互沟通,进而以此确立他的创作准则,这就使他的平民情感意识在不间断地卖画交往中逐步加深和形成,并最终在具体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出来。“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齐白石作品《白菜萝卜》·(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人们似乎不愿去接受或者忽略齐白石为生计而卖画对他平民情感构成的影响作用,虽然卖画这一行为对齐白石的绘画与许多生活的转折点上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人们从来没有去探讨和分析这一行为对齐白石艺术发展的价值作用。人们常鄙薄文化交换中的铜臭气,但也有时不管何种情形只要文化一搭上金钱而具有商业色彩,人们往往就会认为艺术被玷污而降低了其格调,这就导致传统某些文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立世准则。齐白石“要画人家看见的东西”的画并不是以媚俗的姿态去讨好低俗的审美趣味和一味地去追求换取更多的金钱而失去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另外,齐白石反复谈及卖画对自己生活的作用。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掩饰和羞于谈钱财,他坦诚地面对这-事实存在,这与他曾是一个民间艺人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他也把自已作品的价值看作是人们对他的艺术认可程度的具体表现-“陈师曾本想约我和他一起参加中日联合画展,我马上把一些画请他拿到日本去,结果统通在日本卖掉了,卖的价钱是当时万万想不到的高。这时我做了一首诗,记下了这件事:'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所以,我们把卖画这一行为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商业行为。这一具体的行为、目的、作用显现出画家的种种心态,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发现和把握齐白石那种为人处世纯朴的内在情感。▲齐白石作品《鸡冠花小鸟》·(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由“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发展到他那“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传世名言,其中显然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中也可见出他的艺术观念始终站在平民的审美立场上。是否可以说齐白石早期的绘画之路,是生活迫使他立足于生活,也是他内在情感让他保持和立足于这一基点之上,他对艺术的酷爱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天性所使然但没有一般画家规范的绘画启蒙教育,甚至他都不知道绘画起码的一般知识。“……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白石老人自述》既便是后来他完全可以靠绘画为生,他仍然还有许多不足:“老实说,我那时画的美人,论笔法,并不十分高明……”这在客观上也促使他必须去面对生活,从客观物象的现实形态之中去发现绘画素材,画煞气神像“只得在熟识的人中间,挑选几位生有异相的人,作为蓝本,画成之后,自己看着,也觉可笑。我在枫林亭上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生得怪头怪脑的,现在虽说都已长大了面貌究竟改变不了多少,我就不问他们同意不同意,偷偷地都把他们画上去了。”▲齐白石作品《鱼》·(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另外,齐白石27岁正式拜师学艺,在这之前他虽然发展到可以以绘画为生,但严格地说他并没有真正和全面系统地按照文人绘画传统去学习绘画,因此,他仅算是一个民间艺人;这近乎30年的平民生活,使他没有受到其它任何因素的感染从而使他内心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需求,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去感悟生活中的一切,他的一切行为是在他自身生活感悟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的外化表现,这甚至包括他成名成家之后的生活方式。“白石老人早年过着贫苦的日子,养成--种节俭勤劳的美德,到老不衰。他晚年虽已富有积蓄,也总是不肯轻易动用。他当年卖画刻印所得的收入,多换成黄金、银元,埋人地下,口头常说他没有钱,又日常家用的柴米油盐,和他自己的书画印,也唯忍被人偷窃,谨慎的收藏起来,还要锁上加锁,贴上'请君莫再偷’的封条。这些锁的钥匙,不下斤许,都用小绳贯串起来,紧系在他的裤腰带上,行动时叮哨有声。”(易恕孜《白石老人生平略记》)这些特殊的也不为人所理解的生活方式,应该说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齐白石一生既纯朴真切,又不矫揉造作,他的一生都没有因为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他始终保持着他生活中的平民情感意识,并且成为一种稳固的情感状态,这与他早年长期生活在平民之中有着紧密的关系。齐白石特殊的生活经历培育了他艺术创作的平民情感,并构成了他特有的艺术表现形态,稳固的内在情感为他日几次创新突变提供了一个变化的基础。人人都有某种情感的欲望,但由于生活的变化,环境的迁移,情感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能把自己的生活情致、性情愿望凝结成为某种内在情感需要,而溶人自身的任何行为之中,这是主体观念意志以及相应的性格气质所决定的。这种情感需要的实现并不是主体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有意识地直接具体操作,它更多的是潜人到主体的心灵之中,所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地流露,司空图在谈及诗中精神时说过“……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诗品》)清孙联奎在解说中言:“精神满腹自然生气勃勃;生气勃勃,何处着得死灰。果能聚精会神,文字岂有死木稿灰者。”诗有精神内充自可妙造自然而不容人去着意裁正,做诗只有到达这种境界,才能吐露心声真情而不为它物所限,画与诗虽在存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诗与画都是心灵情感的外在显现,能够自然流露的必定是主体的真性情,而真性情是艺术创作能够完善成功最为难能可贵的状态行为。▲齐白石作品《桂花双兔》·(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许多画家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也有着强烈地表现欲望,但他们不一定能将自己的品质及性情状态,凝结为永恒的内在情感需要,因而,他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和实现自己,他们或许也有完善的技巧与表现能力,但他们创作不出永远属于自己情感需要的艺术。齐白石的艺术之所以能被世人称赞,他与一般画家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此。历史上不乏有同齐白石相类似生活经历的人,但他们没有形成齐白石这样真挚稳固的平民情感,所构成的艺术形态也全然是另外一种结果形式。元代的王冕几乎有着与齐白石一样的早年生活经历,他从农民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艺术家,其过程也与齐白石大致相同,另外在篆刻史上他也有特殊的地位,“奏刀于花乳石”(青田石一类),为他首创。自此文人相效,也都取石自刻,在印学史上成为重要的一页”王伯敏:《中国绘画史》)这与齐白石在篆刻方面有着开创性的成就也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从他那所能见到的作品之中,看到的多是清淡雅致的文人风范,生活的某种经历波折,在他身上都变成为一种超凡脱俗的隐士气质。齐白石与王冕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相近的从艺之道,却形成了迴然不同的情感需求不同的情感需求导致了艺术追求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其中的比较分析或许能引发我们许多思索与话题,但我们在这里只是强调齐白石能够保持他的平民情感,并且去调动各方面的艺术手段去实现这一情感需求,由此而最终获得他的艺术成就,就他而言是自觉的同时又是--种不自觉的创作行为,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有心与无心。简单地说,所谓有心与自觉是创作主体的一种主动行为,而无心与不自觉就是上面所言的一种自然真情的流露。▲齐白石作品《喜上眉梢》·(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齐白石一方面去坚持画他所理解的生活与艺术,另一方面以艺术形态为手段去点写心中的情感状态与波动,这其中并不见得一定要有某种确切的目的,或者赋予更多的意向特征,在笔墨的随意挥酒之中去物化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构成作品的情感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才具永恒的生命力,是创作主体最为本质的情感所在,也是齐白石的艺术真正成为他整个生命的部分存在。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有较强的平民情感,这种平民情感并不仅仅地表现在他作品中的一些民间题材,或者进一步说对某些事物的同情与爱心。齐白石画过许多昆虫动物,并赋予它们许多爱心。鱼虾与小鱼的命运““汝身虽小,能分鸡食鹤粮”的小麻雀,都可以引发他“……为它们的自由自在高兴,也为它们的互相'争斗’担忧,更为它们的垂危和死亡伤心”的同情与爱心。绘画作品不论创作主体有何情感,最终都得以某种形象而得以实现,齐白石绘画作品中的平民情感也同样以种种物象形态来实现,“小鱼都来”的命运,灯蛾的遭遇……都可见出他的慈心仁爱,他也有大量的作品并没有明确地赋予物象以某种主观意志,而这些作品同样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情致,并为画家借助于物象形态所显现的情感意志所打动。这种依据作品自身的构成形态,而不是把作品构成为某种观念意志的图说,是构成绘画作品生命存在的本质所在。▲齐白石作品《苹果荔枝》·(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如果单是对物象的某种现象的同情并赋予一定的人格精神来证明齐白石的平民情感存在,这似乎太单一,同时也过于简单和表面化。倘若如此,齐白石画过许多以老鼠为题材的作品,老鼠的一切品性无论从那个角度它都不会引发人们的同情(而且它也没有蝙蝠、鱼、喜鹊等存有美好的谐音寓意),有人或许会指出齐白石画老鼠,有时是借老鼠的劣行去指责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不可否认,齐白石画过许多类似题材的作品,但他的许多以老鼠为题材的作品没有任何诗文跋说去增加画面之外的观念思想,但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客观现实中令人厌恶的动物并没有使人反感,甚至它们偷吃食物的情景在作品中常常会使人发出会心的笑意,而成为作品中让人可爱的艺术形象。这些不雅之物之所以能够反复地被表现到他的作品中,仅以同情和爱心来说明作品中所存有的平民情感,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画作品自身的存在能量。如果用绘画作品去阐述一个观点,漫画形式更有其独到的价值。实际上齐白石画老鼠、灯台、稻谷这类物象更能直接表现他的平民情感,因为它们是普通百姓最为熟悉和平常所见的事物,把这些普通平常的物象画人作品之中,充分显现出齐白石从一个平民视角对这些事物所持有的情感状态,这其中有他的同情与爱心,同时也有他日常生活的境遇与思恋,自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情感构成的一部分。因此,他画老鼠不是去呈现老鼠本身的劣性而是由此去展现日常生活中一个最为人们常见的情景--有爱也有恨,在这情景之中而展现出一种平民生活的氛围,使艺术与平民生活相融相连。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可以转换成为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平民的视觉感受,而相应的艺术表现就必然是平民生活情感的外化形式。在这种状态下外化的情感形式,也必然使观赏者从中获得同样的情感状态。只有创作主体具有这种情感,他才能关注这些生活性灵的存在状态,并把自己的生命与它们的生命,作为生命的共同存在(同一自然状况下)去审视和表现。因此,客观自然中的蚱蜢、草虫、青蛙、蝌蚪、鱼鹰、虾蟹……就都成了他作品着意表现的主题,而这种表现主题的确立就作品艺术本身,比之那些带有某种主观思想的图说,更让人亲近,也更让人回味。▲齐白石作品《苹果柿子》·(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在表现形式与技巧上,齐白石作品有着与他内心情感相适应的形式构成,平民的生活平凡纯朴,其情感率直真切,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过多的矫饰与遮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齐白石作品的形式构成,简炼质朴和笔墨色彩浓烈厚重、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他虽言“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齐白石《老萍诗草》)但他学八大没有全学八大的冷逸之风,也没有效仿徐渭那种放荡不羁、淋漓酣畅的风范,他更没有步石涛随意、飘然而为的势态,然而,他的作品处处透露出“蔬笋之气”,有着一种浓郁的生活情致,单纯夸张的形态,强烈的色墨对比,笔笔写去稳健沉实,脉络分明,平淡清新,他没有像一些人那样动用许多心机,玩出许多花招--洒盐水冲,皱纸笔扫等等手段,他不修不饰,用朴实的笔去展现他纯真的平民情感。一个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必然要有一个谐合的表现机制,否则,他的情感状态便由于表现机制的欠定而失落,同样,他的表现机制失去内在情感的扩充便失去生命活力而僵化。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也与他做文一样,“………都是朴实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他没有受过中国文人学做文章的训练,他没有做过八股文,也没有做过古文骈文,所以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胡适)他早年的雕花木匠经历,民间艺人的造型手法,平民群众的欣赏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在他心中产生影响,这是那些浸淫在梅、兰、竹、菊和“四王”山水中、为笔墨而笔墨的一般画家所不能启及的。▲齐白石作品《犬》·(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平民情感使齐白石的艺术散发出清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平民情感并不仅局限于平民的生活意识之中。如果仅限于此,民间艺人或许比他做的更好,齐白石从平凡的生活中步人艺术的殿堂,而成为文人画“唯一的香火传人”(谢里法《吴昌硕的艺术》,暂且这样说),单靠他的平民生活以及民间艺人的经历所形成的内在平民情感是不够的。齐白石之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而是一个有多方面造诣的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不仅仅把自己局限于一个通俗的文化范畴之内,而是极力地扩充自己的视觉范围与表现内涵努力自觉地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厚的优秀文化去提升他内心存在的平民情感的价值品味,让自己的内在情感需要实现于一个文化形态之中,把自己的创作行为与情感表现融入文化的大系统之中。失去全面的文化修养,或者说齐白石的作品失去一定的文化品味,那么他的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他最后达到的高度。因此可以说,文化传统的涵养与平民情感的充实,构成了齐白石艺术特有的风格境界,并且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齐白石出生于农村,并作为一个民间艺人而步人社会,平民的生活意识及客观环境造就了他永不变易的平民情感,虽然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严格系统地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不完善的私塾式的启蒙教育,使他从童年起就断断续续地接受了许多传统文化---《三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画画仅仅是一种爱好,以致发展到后来成为谋生的手段。严格地说,这时期他还不能算作是真正步入艺术之途,虽说这一时期对他将来的艺术之路有着深刻影响,但他还不是以自觉的态度与行为去从事绘画艺术直至他拜胡自倬为师,同时他又拜陈作埙学诗文,至此他不是文人却正式走上了文人习画之路--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画画不仅是谋生手段,同时也正式成为了他的一项事业与追求。如果这一假说成立,如果齐白石当年未能有幸拜师胡自倬、陈作埙,或许齐白石在当地就只能是比一般木匠有着更高超技艺的雕花匠而已,中国也将失去-位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作品《献寿》·(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齐白石认为他的艺术“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并且深恐别人误解,在《齐白石作品选集》自序中又写到“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之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我们暂且不论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孰一孰二,但至少我们从中得知齐白石对诗、书、印是极看重的,并把它们放置到自己艺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位置上。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至少齐白石在主观愿望上、在艺术表现上去实现以诗、书、印入画,以诗文发性情的艺术境界,自觉以-个文人的姿态或者以文人画的规范去评价自己。因此,人们仅知他的画,而不理解他的诗、书、印的价值,在他看来就不是真正了解和理解他的艺术成就。作为一个民间艺人齐白石接受了文人画的一切传统,作为一个文人画家他又有平民生活意识与民间艺人的经历,这是齐白石比之单一的民间艺人和文人画家有着极为特殊的地方。拜胡自为师之后,他的绘画之路就从根本上按照文人画的路子而发展下去,同时也使他的生活环境、社会交往与艺术活动,已经开始步人文人化,这就使得他的平民情感意识在传统文化的扩充以及外部形态的实现中而更加成熟完美。胡适说他“没有受过中国文人学做文章的训练”,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或主动要求去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与修养,实质上他随胡自倬习画、跟陈作埙学诗文以及他后来拜王湘绮为师其心态都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修养的渴望。▲齐白石作品《枫叶秋蝉》·(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当他的某些诗作为了充分抒发自我性情而未能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时,他常常感到遗憾,当时有人对齐白石说:“湘绮师评你的文,倒还像个样子,诗却成了《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一体了。”齐白石自己也承认“这句话真是说着我的毛病了。我做的诗,完全写我心头里要说的话,没有在字面上修饰过,自己看过,也有点呆霸王那样的味儿哪!”甚至自认为“……会哼几句平平仄仄,怎么能够自称为诗人了呢?因此,就把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只名为借山馆了。”(《白石老人自述》)从中可见出对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视。他与朋友集结过诗社,并被朋友推为社长,在一定条件下他还常与当地名人文士聚会和诗词唱和,这都对他日后诗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加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直接性,使诗文从绘画形式的另外一个方面去表达画家的性灵情感。因此,我们这就不难理解齐白石为何看重自己的诗作,并把它排在众艺之首的缘故之所在。除去对诗文的锤炼与研究,齐白石同时也按照文人绘画的构成机制对书法、篆刻艺术有较深的认识,并具有坚实的功力和创造性,特别是篆刻艺术为世人所称道。他书法学过何绍基,也写过馆阁体,龙颜碑等碑帖;篆刻则先学丁龙泓、黄小松,后学赵之谦并且到了痴迷的境地。特别令人感叹的是,他勤于摹习,“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种坚毅的决心,使他“日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白石老人自述》)。从中可见除去齐白石自身条件的因素外,他的书法、篆刻研习之路基本上走的是清末书法篆刻家所走过的大致相同的路子。在绘画上他临八大、青藤、金农、吴昌硕等文人画家的作品,并愿在“三家(青藤、八大、吴昌硕)门下转轮来”去实现自己的绘画追求,这使得他除延用一些民间题材内容外,在形式的构成上已基本上与文人绘画的一切表现形式相吻合。▲齐白石作品《荷花蜻蜓》·(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齐白石从一个民间艺人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文人画家,首先就在于他能够自觉地去实现绘画艺术的文化品味,把自己的平民情感放在一个大文化的系统之中去塑造,经过他自己的努力--拜师,五出五归的游历,晚年脱离乡村而定居京城--在客观上实现了这一角色的转换,这就使得他的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文人画格局来观察他的作品有着平民情感的清新活力,而从民俗文化角度来审视,他又摆脱了民间艺术的通俗性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品味。那些民俗化的题材内容之所以在他的笔下而不俗,一方面是他通过自己的情感与诗文赋予其新意,另一方面就是他将这些题材形式注人高度的笔墨内涵形式使之具有了精深的文化品味。与此相同,民间的一切物象和平凡的生活情致,都在齐白石一定文化内涵的添充下而极具品味格调,把客观生活--不是简单的写生--与自我情感---不是笔墨游戏的自娱--放置到一个规范的文化表现机制中,从而使得他所表现的艺术形态具有了完整丰富的生命活力。▲齐白石作品《鼠趣图》·(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我们说情感是主体较为深层的精神活动,它不是人表面的一时-地的情绪变化。齐白石的平民情感成为他整个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他的一切情爱都来自于他的这一情感,因此,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物象都散发出这一情感需求,可以说他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他这一情感相关联。一种情感的确立与实现就个人而言是难以把握的,某种情感被确立又能珍重保持而不变更丧失,就更为不易,齐白石农村与平民的生活塑造了他的平民情感,当他后来步人系统的文化氛围之中,成为-名有成就的艺术家时,生活的变换,地位的改变,这一切都没有变易他浓厚的平民情感,而且到晚年他的这一情感愈加真切醇厚。在作品中他常常落款为“寄萍堂老人”、“借山馆主人”、篆刻“木居士”、“鲁班门下”“杏子坞老民………都强烈地折射出他对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怀念。人们常言社会在变、生活在变、艺术也应该在变,变可以说是必然的--齐白石经“衰年变法”而达到艺术高峰,这种变是在何种情形下的变,又应该是怎样的变--是否要经过“断代"式的变,这不妨又引发出另外一个话题:不同的情感需求是否可以借助传统优秀的程式方法而张扬?而新的情感需求,是否能使一定的艺术样式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生命活力?不要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客观上的旧瓶装新酒,在艺术形态中就不见得那么简单明了,但可以断言,生命基因与注人养料和生存环境的不同,所构成的生命形态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没有哪一种生命形态在其组成因素被改变后其结果是不变的。一切生命的变化都自然地按照生命存在的内在规律而变化发展。齐白石艺术的变化形成,或许可以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齐白石传人、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齐良芷、齐媛媛、齐良琨(齐子如)、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齐秉正、齐秉颐(齐九十)、齐自来、齐秉慧、齐晓溪、齐展仪(齐秉声)、齐秉淑(齐二澄)、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慧娟、齐硕、齐景山、齐水莲、齐燕君、齐社君、齐驸、齐艳芳、齐艳喜、齐晓清、齐晓红、齐江山、齐昆山、齐君山、齐世源、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傅石霜、王铸九、崔广五、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等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本文图片素材选自:齐良芷眼中的齐白石、齐白石书画院、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